《文史哲》
文史满分,物理不到20分,考上清华,转而学物理
忆往昔,以身许国,何以事不为?
弃文从理,潜心学术,只争朝夕。
“我没有专业,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。”
一、文史满分,弃文从理
1912年10月9日,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,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。
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“偏科生”。
他对数理一窍不通,数理化共考了20分,英文因没学过,考的是0分。
好在,因为叔叔是国学大师,他在国学和历史方面,很有优势。后来,凭借着中文和历史双满分,他被清华大学、交通大学、浙江大学、武汉大学、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,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历史系。
1931年的9月18日,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“九一八事变”。
钱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,拍案而起说:“我不读历史系了,我要学造飞机大炮,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。”
面对一个文史满分,物理一窍不通的学生的申请,物理系院长吴有训很是头疼。一开始他坚定拒绝钱伟长的转学要求,后被其诚意打动,答应他试读一年,一年后每门都要及格才保留资格。
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,钱伟长早起晚归,来往于宿舍、教室和图书馆之间,极其用功。
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,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。
从此,钱伟长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。
毕业时,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。
他说:“祖国的需要,就是我的专业。”
二、不去日本,不留美国
1939年,钱伟长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留学生,获得了加拿大的留学资格,但由于搭乘的轮船需在日本停留三天,他放弃了此次的轮船。
直到1940年,终于有不在日本停留的轮船,他才踏上其国外求学之路。
他说:“我只乘不过日本的轮船。”
1942年,钱伟长获得多伦多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。
在1942到1946年间,钱伟长师从冯卡门,专门研究如何制作火箭、人造卫星以及降落伞。
1947年,钱伟长取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。
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,发现最后一栏写有一句话——
“假如中国和美国开火,你会为美国效力吗?”
钱伟长很坚定地填上了“NO”。
在美国时,钱伟长、钱学森、郭永怀这几个人常说,将来我们一定要回去办一个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要好的大学,让美国人到中国来留学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钱伟长以“久离家园、怀念亲人”为由,放弃了高薪职位,选择归国。
1946年5月,他从洛杉矶搭货轮返上海,8月初又从上海搭轮船回到北京清华园,此时,他已经和祖国阔别了8年之久。
在母校清华大学,他成了一名普通的教授。
9月,爱妻祥瑛自成都携已6岁的儿子元凯赴京,钱伟长才第一次见到儿子。
后来,钱伟长身处困境却研究不辍。
他追求科学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,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科学,献给了祖国的强盛与发展。
他用赤子般的爱国情怀,实现了科学救国的伟大抱负。
二、低调谦虚,热爱祖国
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,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·卡门。
回国后,钱伟长开创了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,为中国的机械工业、土木建筑、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,被人称为中国近代“力学之父”、“应用数学之父”。
艰苦条件下,他坚持科研,在应用数学力学领域成就非凡,成为我国“两弹一星”元勋,与钱学森、钱三强并称“三钱”,同时还担任《清华工程学报》主编等审稿工作。
教学之余,钱伟长继续在润滑理论、圆薄板大挠度理论、锥流和水轮机曲线导板的水流离角计算等领域不懈科研,撰写并发表了8篇有影响的论文。
除了科研贡献,钱伟长对我国教育事业贡献也很大。他提出了一整套完整丰富的高等教育理论,坚持三分制办学,出版多部著作。
上一篇:李高田文史专著《唐风录》出版问世
下一篇:没有了